这里有一群“无家可归”的人
他们是谁?他们的亲人在哪里?
一起来帮助他们回家吧
6月19日上午,在温州市红景天下吕浦老人公寓5楼走廊上,一位看上去30岁不到、身高165厘米左右的男子,上身穿着红色T恤,下身穿着黑色短裤,脚上穿着黑色凉鞋,板寸头,双手抱胸,面带笑容地靠在墙上。虽然走过的人跟他打着招呼,但是他却一言不发,始终微笑,他叫阿静(化名)。
阿静曾经是我市的流浪乞讨人员,被救助时,他身上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信息,虽然身体机能正常,却有智力障碍,还不会正常言语,后被温州市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市救助站”)救助。因为无法找到亲属,长期滞留在市救助站,而后被托管寄养在该老人公寓。类似他这样的被救助人员在该公寓还有28位,市区则有96位,全市有250余位。
今天是第7个全国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开放日,今年的主题是“大爱寻亲·温暖回家”。像阿静这样的长期滞留被救助人员急需社会的关爱。
义工准备、分发衣服、礼品
衣服、裤子等礼物
义工准备、分发衣服、礼品
长期滞留被救助人员身份成谜
这96位托管在该老人公寓的被救助人员因为没有任何身份信息,也都无法正常言语、沟通交流,大部分存在精神、智力方面的缺陷,有的是先天的,有的是后天患病的,通过各种渠道无从得知他们的姓名,因此温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就给他们取了名,而托养机构就是他们临时的“家”,其中最大的已经有70多岁,最小的还未成年,滞留时间长的达到10多年。
温州市红景天下吕浦老人公寓经营方、红景天养老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院长金静拉着阿静的手说:“他来这有一年多了,刚来时候还有肌肉僵硬的身体疾病,行动不便,日常生活都成问题。”阿静被送进该公寓后,工作人员每天给他喂药喂饭,还给他按摩。在工作人员的细心照顾下,阿静逐渐恢复了正常的身体机能,虽然还不能正常语言,但偶尔会发出一些简单的音节。
今天,市民政局、市救助站、市红景天下吕浦老人公寓、市鹿城区慈善总会义工分会温州三乐亭等多家单位工作人员及义工、志愿者来到市红景天下吕浦老人公寓,为这些托管寄养在此的被救助人员送上衣物、礼品,还帮他们进行牙齿护理检查、理发、剪指甲,做爱心午餐。
现场义工队等社会组织赠送物资给长期滞留被救助人员
活动开始
与养老机构合作,托管寄养长期滞留被救助人员
为什么长期滞留的被救助人员要被托管寄养在养老机构呢?市救助站站长夏邦体解释,目前托管寄养在养老机构的有96人,主要是因为市救助站2015年拆迁,目前暂时在市儿童福利院处办公,没有条件容纳这些滞留被救助人员,因此市救助站将这些滞留被救助人员托管寄养在红景天老人公寓、南白象老人院等养老机构里,同时,市救助站也无法容纳过多的长期滞留被救助人员,需要和养老机构合作,以托管寄养的模式照顾他们。
夏邦体表示,新的市救助站正在规划建设中,预计2年后建好,新的救助站将有132张临时床位,供给救助需要。市救助站坚持“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的理念,秉承“两不愁三保障”原则,让求助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教育、基本医疗、住宿,着力兜底线、保民生。
剪指甲
人脸识别助长期滞留被救助人员回家
如何帮这些托管寄养在养老机构里的被救助人员寻找亲人是一个难题。市救助站站长夏邦体说:“市救助站一直在各个渠道,线上线下去寻找线索,力求早日让他们寻亲回家。”除了传统的网络、电视、媒体、实地走访寻亲之外,2017年开始,在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民政部门借助“人脸识别”技术手段,通过采集245位滞留人员头像,成功识别59名人员并帮助他们返回家乡,其中市本级采集115人,成功识别39人。今年6月全市第二批250多人的“人脸识别·让爱回家”行动正在进行中。在市委宣传部支持下,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媒体寻亲服务,三年来共计帮助200多名受助对象找到亲人。
据了解,近年来,温州市救助管理站秉承“以人为本,自愿救助,无偿救助”原则,扎根于弱势人群,服务于弱势群体,实现求助热线、值班窗口24小时全天候服务,为临时遇困者提供食宿、基本医疗、通讯联系、返程车票等多种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近三年来,全市共救助对象22690人次;购买车票资助返乡7886人次。三年来分组护送受助人员返乡共221批次,311人,护送目的地包括江西、安徽、河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等省份。三年来,在夏送清凉活动中,温州市各救助管理站主动出车293次,外出巡逻565次,街面劝导1061 人次,对不愿进站的流浪乞讨人员发放防暑降温药品、饮品和食品等共计2454件;在冬送温暖活动中,全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3451人,出动车辆 846次,街面劝说被救 771人次,发放食品1181 箱,御寒物品 3054件。特别是每年的春运期间,日均服务对象3600余人,共免费提供爱心甜姜茶18000余杯,爱心面包30000余个。
礼物礼品
理发
温都记者 陈伟 文/图
新闻推荐
